昆山巴城是江浙沪品蟹之人吃蟹去得最多的地方,近,知名度大,而且了解的也多,于是乎每年的蟹季,去昆山巴城吃蟹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巴城有着上千家吃蟹饭店,分布在阳澄湖边。巴城品蟹文化的根源又在巴城老街,趁着这个国庆十一特意去了一趟巴城老街的大闸蟹去领略一下大闸蟹之乡的文化精髓。 一蟹“八仙”(鲜)的传说 八仙过海之前,在阳澄湖逗留数日,巴城的父老乡亲对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汉钟离热情招待。八仙十分感动,为了报答,就“各显神通”,变出了八样水产,哥哥鲜美无比:螺蛳、湖虾、鳊鱼、桂鱼、白丝鱼、昂刺鱼、鳑鲏鱼、青鱼。 这样,阳澄湖就有了“一蟹八鲜。” 蟹为水司令,八鲜坐上宾! 这正是—— 阳澄湖美,巴城蟹肥;“八仙(鲜)”过海,好运相随! 同时湖蟹,为何还有三六九等之分?阳澄湖蟹为何又特称“大闸蟹”? 阳澄湖水域宽广,水质清澈,湖底坚硬,水草丛生,耳食丰富。独特水资源条件派生出优质“清水湖蟹”。与其他河湖中的螃蟹相比,“阳澄湖蟹”体形健硕,味更鲜美,营养也更丰富。 其外部征表现为: 青背 蟹壳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泽。 白肚 贴泥的脐腹甲壳,晶莹洁白,无墨色斑点。 黄毛 蟹腿的毛长而呈黄色,根根挺拔。 金爪 蟹爪金黄,坚实有力,即使在平滑的玻璃上,仍八足挺立,双螯腾空,脐背隆起,威风凛凛。 “阳澄湖大闸蟹”得名由来已久,颇难辑考。大致有三种说法留船最多: 一曰“蟹以烹炸而食”,炸与闸同音,实为“炸蟹”。此说公认较为牵强; 二曰,渔民以竹为“闸筏:,是阳澄湖一带独特的捕蟹方式。故曰:闸蟹”, 此说得到许多学者认可。 第三种也是最多认同的说法是:螃蟹习性,一生要经历两次洄游,途中要翻越一道道水闸,所以称作“闸蟹”。不管是出于哪一种说法,有一点不争的事实,就是:阳澄湖蟹个体较大,因此海内外皆称为“阳澄湖大闸蟹”。 嗜蟹者说 天下美味千万。及论之嗜者,无多,惟蟹也。 蟹神毕卓 东晋时期人。曾官至吏部郎。性格狂放,常因酒误事。及至丢官。后因盗饮邻家之酒,至齐白石有题:宰相归田,囊底无钱,宁肯为盗,不肯伤廉。毕卓自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谓之以“神”,乃因其为有史记载以来第一嗜蟹人,蟹味最早之发现者、倡导者,“蟹酒相佐供妙”之先行。 隋炀帝杨广 极尽奢靡,遍历佳馐。选膳时,百鲜难入其目。惟见蟹,双目始有神采,喜称“食品第一”,并亲自擦拭、装饰蟹壳以为乐。若不因人废言,杨广当为评定“蟹为天下至鲜”之第一任,后人如卢纯、焦口、李渔等,皆复论耳。 苏轼 诗、词、文、绘事、音律、饮食,五一不冠绝古今。于天下美食,多有宏论,评荔枝为天下果王;于蟹则自讽“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足见嗜之痴之。 蟹仙李渔 天下嗜蟹贪味,莫过于此君。每年岁初,即储钱以待,蟹季至则“未尝需负一夕”,与蟹“一生殆相始终”,某年出游未赶上蟹季,便写“忆蟹”感叹:蟹时不得归,归时蟹已没。 评蟹“当居第一”仍觉不能尽情,望天以问:不知造物于人,何旧何亲?视同爱子,款若嘉宾。“薄诸般之海错,鄙一切之山珍。特生一甲,横扫千军”。 古今嗜蟹者,实繁若星灿,陆游、张岱……皆一时之代表,难以尽述矣。 开始品尝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 吃完蟹在老街上散散步,既可以消食,还能体验一下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 而一些分散在巴城各个角落的农家饭店、生态农庄等也有正宗的巴城大闸蟹供应。选择一家自己喜欢的饭店,尝尝当地的农家菜,也别有一番风味。 阳澄湖大闸蟹 |